双凤土家族吊脚楼群,展示了这个村落古老的历史。 卢瑞生 摄
双凤美景。 严许芬 摄
摆手堂——双凤人欢乐的空间。 向飞卿 摄
摆手堂里舞流年。 朱能贤 摄
双凤土家人跳起摆手舞。 张建强 摄
土家族过年,欢聚火炕边,美食相佐,美酒相伴。 卢瑞生 摄
毛古斯舞展现了原始崇拜。 卢瑞生 摄
土家族打溜子,击打出生活的节奏与旋律。 卢瑞生 摄
土家族咚咚喹,吹奏出生活的美好和向往。 卢瑞生 摄
土家族婚俗——背亲。 向飞卿 摄
土家族婚俗——哭嫁。 向飞卿 摄
寻访双凤村是我期盼已久的夙愿。仲夏的一天,单位组织办公室老同志去永顺县双凤村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领略土家第一村的风土人情和民俗古韵。
次日,我们老同志一行踏上了寻访古村落双凤村之旅。
上午八点钟,两台中巴车从吉首出发了。九点多钟,车出永顺高速路口,再行15公里的路程,约半小时后,独特的“中国土家第一村”的牌楼映入眼帘。
前行百余米,翻上一个小山坳,一个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凹地里、依山而建的土家山寨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没有一栋水泥钢筋为材料的现代建筑,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它,没有摩天轮、小火车、蹦蹦床等现代娱乐设施,但有表演摆手舞、毛古斯、哭嫁歌等“非遗”节目的摆手堂;它,没有荒山秃岭、岩石裸露,有的是古木参天、竹林葱郁、古藤老井。它,就是誉满神州的“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
车刚停稳,我们下车后,立即被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和大片的参天古树所吸引,忘记了一路舟车劳顿,跟随村支书开始了寻古之行。
双凤村东倚老司城,南临酉水,北托万福山,西望云贵。同行的村支书彭振平告诉我,双凤建村历史悠久,自李唐建村,历两百余代,两千多年。全村90多户320余人,以彭、田两姓为主,均是土家族。
双凤村的先祖究竟从何地迁入此处,现无从考证。双凤村山林树木茂盛,溪流水源丰富,彭、田土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迅速发展,特以彭姓为甚,从原来的几户人家发展成彭姓七大寨、田姓半个寨。这就是双凤历史上相传的“七寨半”。各寨设有寨主,分管各寨事物,一寨之内,各寨之间,互帮互助,友邻睦好,和谐相处。随着时代更替,行政区划变更,现在的双凤村已非历史上“七寨半”的双凤村了。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巴人世代繁衍,历经漫长岁月而形成,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
土家族的认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刚成立时,土家族尚未被确定为单一的民族。1950年,永顺籍田心桃作为苗族代表参加了中南区少数民族代表团,赴京参加国庆典礼。在发言时,她讲的是土家族语,并说明自己不是苗族是土家族,建议将土家族确定为单一民族。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先后派出专家组赴湘西调查。时任全国政协民族工作组组长的潘光旦教授等专家在双凤村等地走访调查数月,形成了确认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的调查报告,并于1956年6月正式确定了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双凤村为土家族的确认提供了确凿的史料证据,也佐证了它是一个古老的土家山寨。
我们踏着青石板铺筑的穿村古道,爬上寨子后坡,行走在新修的水泥村道上,登上坡顶,回望俯瞰,一幢幢依山而建的木板房,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夏日的阳光穿过树枝,透过楠竹林,或泼洒在青黛的瓦脊上,或映照在吊脚楼的檐角处,使木板房显得更为古朴典雅。
土家吊脚楼,源于春秋战国,兴盛于唐宋。彭氏政权统治湘西后,吊脚楼全面发展。清初,中央政权对土家民居规模实行限制,清雍正年间解除梁柱、盖瓦之禁,吊脚楼又广泛流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吊脚楼的建造工艺达到了顶峰。
双凤村数十栋房屋建筑均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整栋建筑不用一钉一铁,皆用铆榫连接。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房屋四面均有走廊,有的一面或两面建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上,雕有万字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六棱形、四方形,底部雕有绣球、金瓜等各种图案。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以及牡丹、菊花等各种花草,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民族工艺特色。有的吊脚楼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连新建的村部楼亦是全木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飞檐翘角,花式走廊,与整个村寨建筑融为一体,美观协调。
我们踏着青石铺就的阶梯,拾级而上,跨过造型奇特、四层转角的摆手堂门楼,进入数百平米的摆手坪。环顾四周,建造古朴的百米弧形木质长廊从摆手堂门楼向左延伸,门楼右边几栋小角楼连接,将摆手坪围成一个椭圆形的大坪。大门左前方矗立着一栋古朴幽雅、六层转角的土王祠塔楼。两边廊柱上书有“祭祀秉虔诚牛角司刀灵通天地追先祖,传承彰教化踏歌摆手德重精勤启后昆”的对联,古朴厚重的文字将我的思绪引入那久远的年代……
相传双凤村摆手堂建于明朝嘉靖(公元1522)年间。当时双凤村兴旺发达、人口密集。为了祭拜祖先,各寨商议在双凤修建摆手堂。公元1522年3月18日举行开工仪式,由寨主彭金门祭祖、奠基,再由各寨主奠基,工程于1552年年底竣工。
自此,双凤村摆手堂成了双凤人祭祖先、办活动、商大事的公共场所。
“毛古斯摆手舞跳翻四海,家伙哈哭嫁歌响遍五洲”。土家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长期的农耕劳作,辛勤的山间狩猎,浓郁的民俗风情,演变成形式多样、表现独特的土家摆手舞、毛古斯、哭嫁歌和土家山歌,一代一代的传承,历经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摆手舞以舞蹈形式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痕迹。
摆手舞按规模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按时间分为“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
土家人每遇重要节日和红白喜事,都有跳摆手舞的习俗。尤以过年为甚。从每年正月初三始,由寨主端着猪头腊肉、豆腐、粑粑等祭拜祖先,然后一起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气势雄浑壮阔,动人心魄。清朝诗人彭施铎的传世之作“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将其描摹得淋漓尽致,流传千古。
据彭振平介绍,当今,虽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但若有大型文旅活动,他们仍即召即归,一起走进摆手堂为客人们表演。每年的正月间,摆手堂里灯火辉煌,摆手舞翩翩而起,摆手歌雄浑缠绵,热闹了土家山寨,丰富了土家人的文化生活。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绩最古老的一种舞蹈。每逢过年过节,摆手舞和毛古斯舞要穿插进行。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头编五条大辫,时而碎步进退,时而左右摇摆,时而摇头抖肩,时而大声吆喝,粗犷豪放,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被中外专家称之为“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哭嫁,是土家族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哭嫁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别有韵味的土家族婚俗。过去,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如今,哭嫁仅在偏僻的山寨流传。
哭嫁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有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哭而不悲,哭而似悲,哭中寓乐,似哭实乐,唱哭间杂,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哭声悠扬婉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姑娘的天真率性。
土家族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劳动之余,一首首高亢幽默的山歌,穿过丛林,越过田野,从山这边传向山那边,消除了劳动的疲乏,惊醒了休憇的鸟雀。一首首委婉含蓄的情歌对唱,穿过树林,越过吊脚楼,羞红了少男少女的脸庞,以歌为媒,牵起了美好姻缘的红丝线。
这次双凤之行,因时间关系,未有观赏到古老的土家族文化的民俗风情,只得将过来舞台上的见闻、同行村里人的介绍和原始资料杂糅,形成文字,留下了些许遗憾。
双凤村不仅有古老的吊脚木屋,悠久的土家文化,还有那郁郁葱葱的古树林。当我们走进双凤村,虽已临仲夏,但仍微风习习,分外凉爽。除了海拔较高外,良好的植被,原始次森林大片古树功不可没。
双凤村自古以来重视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据资料统计,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2000余株,原进村古驿道两旁有300年以上的古柏树200余棵。其中榉木、南方红豆杉、楠木、枫香、松柏、思栗等名贵树种应有尽有。
我沿着通向寨外的古驿道,绕了一圈,目光所至,满眼翠绿,几人合抱的古树处处皆是。我的到来是否惊扰了林中栖息的鸟雀?几只斑鸠腾空而起,飞向寨子那边的山林。楠木树上的蝉鸣不绝于耳,唱起了欢迎曲。
行走在古道上,古柏苍劲,野花飘香,鸟唱蝉鸣,溪流潺潺,清风徐来,心也安静了。好似穿过时空,闯进了世外桃源,尽享怡人的恬静。
短暂的停留,只能走马观花,古老的双凤村藏着多少神秘和远去的故事,等待着朋友们去追寻和探索。(文 张国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永顺公共文旅云微信公众号
永顺县政务中心8楼809
TEL : 0743-5223835